臨夏市以“首善”的擔當作為、以“以快制快”的速度,創新探索疫情防控經驗,織牢“五張網”推動疫情防控工作精細化、精準化。
織牢防控責任網 從嚴從緊抓好防控措施落實
自7月13日臨夏市檢出第一例陽性病例以來,臨夏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立即向全市發布加強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要求全面落實臨時性管控措施,暫時關閉非民生必需經營性場所,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與此同時,流調溯源、核酸篩查、隔離管控等各項工作快速有序展開。
自本輪疫情發生以來,臨夏市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嚴防外傳”總策略和“社會面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不放松,實行一天一調度、一天一通報,以變制變、以快制快,不斷調整優化防控策略。全市縣級大村長和各單位部門主要負責人迅速下沉一線,層層壓實疫情防控“四方責任”,持續抓好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積極將防控力量向一線下沉。
織牢社會防控網 排干篩凈風險人員和風險點位
臨夏市堅持“快”字當頭,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多輪大規模核酸檢測。
“請打開健康碼,依次排隊,保持安全距離……”現場小喇叭循環播放著核酸檢測注意事項,志愿者引導居民出示健康碼、保持安全間隔有序排隊。
7月13日,臨夏市首輛移動核酸檢測車(移動PCR方艙實驗室)正式啟用。移動PCR方艙實驗室檢測車嚴格按照國家生物安全2級(加強型BSL-2)及基因擴增實驗室相關標準設計、建造,日混檢檢測量可達5000管,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運轉,做到“應檢盡檢”,極大提高全市核酸檢測能力。
織牢基層社區網 落實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街道鄉鎮、社區村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在全市四鎮七街道,基層干部與下沉黨員干部、志愿者、網格員逐門逐戶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在各村、社區、小區等基層單元設置卡口,對進入人員進行詢問、登記、測體溫。
對排查出來的可疑接觸者,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精準開展流調溯源工作,全面排查、全面追蹤,盡快找到密接、密接的密接并管控到位,切斷疫情傳播鏈條,確保做到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社區通過智慧社區APP、居民微信群第一時間將疫情防控政策通知到位,對近期返臨、來臨的報備人員,我們按照一對一的政策做好生活起居服務及上門核酸檢測等工作。”臨夏市東關街道二社社區黨支部書記馬福祥說。
在被劃定為高風險區的臨夏市紅園街道紅園社區北院小區1號樓,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公安民警24小時守護,市疾控部門聯合物業對小區不定時進行全方位、無死角全面消殺,各項工作正有序進行著。
“北院小區1號樓劃為高風險區后,社區立即建立一對一心理疏導、健康檢測等服務,居民也都積極配合我們的工作。”臨夏市紅園街道紅園社區黨支部書記趙艷華說。
織牢物資保障網 筑牢戰疫堅強后盾
在臨夏百盛超市、臨夏州民安糧油市場、臨夏富臨農貿市場等地,蔬菜水果、米面糧油、生鮮蛋奶等各類生活物資種類齊全。
“目前共儲備市級應急成品糧1361噸,儲備食用油150噸,并在全市各糧油銷售門店庫存面粉5000余噸,庫存大米2000余噸,庫存食用油1000噸。臨夏市每天的面粉購進量約300噸,大米購進量20噸,食用油購進量60噸,市場米面油品種齊全,供應充足、價格穩定,市場供需平衡,成品糧油應急儲備庫存數量質量均達到儲備要求。”臨夏市發改局黨組成員馬少文說。
織牢道口防控網 守好全市防疫的“第一道防線”
高速路口是臨夏市外防輸入的重要卡口,也是筑牢全市疫情防控堡壘的第一道防線。衛健、公安、交通等部門聯合行動,在烏瑪高速路口24小時值班值守,全力以赴守好臨夏市“南大門”。
文昊源是臨夏市烏瑪高速路口核酸采樣醫務人員,負責對所有來臨返臨的人員進行核酸采集。“每天采集約2000多人次,采集核酸24小時都會不間斷。”文昊源說。
“臨夏市公安局全員出動,在全市各路口設疫情防控檢查卡口,進行24小時輪班值守,主要檢查過往車輛行程碼、健康碼、還有核酸證明。”烏瑪高速路口值守民警周鑫說。
臨夏市始終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與時間賽跑,全力守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來源:臨夏市委宣傳部